拍完叉尾太陽鳥之後, 趁還有點光跑到園區裡面找幾隻烏鶇來拍, 這個在金門是冬候鳥, 但是湍本島極少會出現, 也是我沒拍過的~~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 又稱歐亞中國黑鶇,是鶇屬的一種鳥類。其下有多個亞種,分佈與歐、亞、非和北美洲,是瑞典的國鳥。後來又被引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成為當地的入侵物種。是一種留鳥,但有些地方的亞種也會進行遷徙。 烏鶇是一種雜食動物,以昆蟲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常棲於林區外圍、小鎮和鄉村邊緣。(維基百科)
拍完叉尾太陽鳥之後, 趁還有點光跑到園區裡面找幾隻烏鶇來拍, 這個在金門是冬候鳥, 但是湍本島極少會出現, 也是我沒拍過的~~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 又稱歐亞中國黑鶇,是鶇屬的一種鳥類。其下有多個亞種,分佈與歐、亞、非和北美洲,是瑞典的國鳥。後來又被引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成為當地的入侵物種。是一種留鳥,但有些地方的亞種也會進行遷徙。 烏鶇是一種雜食動物,以昆蟲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常棲於林區外圍、小鎮和鄉村邊緣。(維基百科)
終於拍到心心念念的藍尾鴝公鳥, 之前多次與他失之交臂, 不管是在金青還是野柳, 每次都是拍到母鳥, 這次終於在宜蘭拍到公鳥, 雖然他很愛跟大家捉迷藏, 不過很多時候都站在枝上很給拍~~結果大概就很沒節制的拍了5000張, 哈哈哈~~
為台灣地區的冬候鳥,主要出現在中低海拔山區的森林或灌叢。台江地區在過境期可以見到,以海岸防風林紀錄較多。通常單獨出現,喜歡在突出枝幹上站立,以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或果實為食。形態特徵雄鳥體上大致為明亮的藍色,有白色的細眉線,翼黑褐色;喉部白色,胸腹部污白色,脇部橘黃色,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體上橄欖褐色,尾羽藍色,飛羽外緣紅褐色,體下淡褐色,脇部橘黃色。嘴與腳黑色。(介紹資料來自台江國家公園網站)
因為現在不是育雛季節, 加上我在台灣已經拍了好幾次戴勝, 金門行就沒有特別跑去戴勝的鳥點, 不過在路上還是遇上了幾次戴勝, 這隻是在陵水湖附近拍的, 戴勝飛上了枝頭看了我兩眼, 然後就飛走了呵呵~~~
遍布於歐亞非三大洲的戴勝是不會誤認的橙色鳥,擁有斑馬條紋的翅膀,扇形的頭冠(通常是合攏的,但常在降落後打開),還有如軍刀般的喙。喜歡半開闊的棲息地,如灌叢荒原、農地、果園、草坪等,牠們在地上覓食,用長喙進行探找昆蟲。飛行快速而直,振翅幅度很深。不太可能混淆,但飛行模式和圓形翅膀可能微微類似啄木鳥;注意遠遠較長較薄的喙。
來金門的最大目標就是拍這個叉尾太陽鳥, 身長9cm, 有著鮮豔色彩的小型鳥~~還好運氣不錯拍到了一些照片, 這個在台灣島上基本上不會出現, 但是是金門的留鳥, 在冬天的花朵上比較容易遇見~~
叉尾太陽鳥(學名:Aethopyga christinae)為太陽鳥科太陽鳥屬的鳥類。分布於越南、寮國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多見於中、低山丘陵地帶的山溝、山溪旁和山坡闊葉林、亦見於村寨附近的樹叢中,活動在熱帶雨林和油茶林。(維基百科)
12月份, 幾隻紅嘴鷗出現在時潮河口附近, 在水面上緩緩的游來游去, 這個時候的紅嘴鷗頭還是白的, 等到明年3月之後繁殖羽出孩頭就會變成深咖啡色了, 那時候的紅嘴鷗比較可愛, 不過北部比較少, 大多還是在嘉義海邊, 這幾隻可能只是路過, 等了很久都不飛哈哈, 大概是想休息~~~
紅嘴鷗在台灣為冬候鳥。一般於每年11月下旬抵達,多見於嘉義一帶的海岸與鄰近的池塘,數量可達萬隻以上,3月底離去。是一種小型的鷗,在包括歐洲在內的大部分古北界地區和加拿大東部的沿海地區繁殖,是遷徙性的,會在冬季遷往更南方的地區~~體長37至43cm。雌雄鳥體色相似。常成大群,會漂浮在水面覓食,以魚類、昆蟲、各種水生小動物為食,也會在地面覓食,或在空中直接取食飛行中的昆蟲~~
在金門一個農村旁邊的菜園拍到的, 有2~3隻的褐翅鴉鵑在地上奔跑, 但是一看到人就立刻消失在草叢哩, 果然是非繁殖季就躲得很隱密的鳥兒~~呵呵~~時機抓得還ok 在他跑走之前有拍到幾張身影~~
褐翅鴉鵑(學名:Centropus sinensis)為杜鵑科鴉鵑屬的鳥類,俗名大毛雞、烏鴉雉、毛雞、黃蜂、紅毛雞。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東至菲律賓、印尼、台灣的金門與馬祖[3][4]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福建、貴州、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褐翅鴉鵑外表看似介於烏鴉跟雉雞之間的大型鳥類。身體主要為黑色,翅膀為明顯的鏽紅色,背面有光澤,尾巴長、很大一把,眼睛暗紅色。幼鳥羽色黯淡,尾羽及腹面有白色橫紋,翅膀跟背面有數量不等的黑色紋路。普遍出現於多種棲地環境,但不包括非常濃密的森林。似番鵑,但褐翅鴉鵑體型較大,嘴較長,眼紅色。褐翅鴉鵑成鳥翅膀上也沒有番鵑那樣的白色細紋。叫聲為連串低沈響亮的「oop-oop-oop」。
到礁溪的時候天色已暗, 產業道路上左右邊休耕水田各有一隻黑面琵鷺, 左邊的比較近, 跟蒼鷺和白鷺一起覓食, 不過很快就先後飛走, 剛好車拍的時候順利地拍了起飛照~~~
黑面琵鷺於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5]、日本、越南、泰國等地越冬(當中台灣為世界最大度冬區。其中,臺灣占全世界數量約六成~~黑面琵鷺又名黑臉琵鷺、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 ,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介紹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今年拍到的第三種鶇科候鳥是這個白眉鶇, 乍看之下有點像赤腹鶇, 不過眼上有明顯的白眉紋~~下雨天的早上在一個濱海的公園拍到的, 天冷下雨還是要四處覓食的鳥兒~~羽毛上還有一些水珠~~~~
白眉鶇繁殖於古北界中部及東部,沿西伯利亞向東的茂密針葉林,最高可至海拔2000米,為典型候鳥,冬季從南亞到東南亞越冬,曾有迷鳥在歐洲西部被發現。外形美麗,體長約22 cm,背和頭頸部呈灰褐色,眼部周圍有白色眉紋,虹膜褐色,喙黃色,喙端黑色,胸和脅為橙色,腹部白色,腳黃棕色。台灣出現於平地至海拔約 2,300m 的山區。在台灣為冬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