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不期而遇的鵂鶹_Glaucidium brodiei (臺灣特有亞種(G. b. pardalotum)、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

 話說自從去年拍鵂鶹3次槓龜之後, 我就沒有在專程跑去拍鵂鶹了~~反正之前都也是隨緣拍到的~ 也就繼續保持隨緣的狀態, 這次在去宜蘭的路上看到兩位大哥在拍鳥, 詢問了一下原來在等鵂鶹, 就加減野等了一下,  果然有出現~~不過很背光就是了~~因為快下雨要趕快去目的地就沒有再等, 有拍到幾張意思一下也不錯的~~感謝鳥友~~

鵂鶹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冬季有明顯的降遷行為,在低海拔的出現率大幅提高,顯然是因為追隨降遷的山鳥鳥群而移動。體長約15cm。頭圓,無角羽,深褐色,密布黃白色細斑。主要棲於中海拔鳥類相豐富的森林,非繁殖期單獨生活,白天活動,體型小而靈活,善捕鳥,常在上午鳥群活躍時埋伏於枝葉間追捕經過的小鳥,其餘時間靜立於隱密的枝頭休眠。移動時每次飛行一小段便靜立於樹內橫枝,不易發現。但被人發現時並不會很畏懼,偶爾會停在山區的電線上。整個白天以閒歇性的活動、休眠交錯方式生息。白天常遭發現牠的鳥群包圍騷擾,後頸長有似假眼的黑斑,對其它鳥類及天敵有警示作用。夜行性弱於其它貓頭鷹,夜間可能多數時間在休眠。天敵為其它猛禽,有被灰林鴞及松雀鷹捕食紀錄。(介紹資料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可愛又獨特的台灣鈍頭蛇_Pareas formosensis (Van Denburgh, 1909)

 上個月夜觀看到的, 原本以為是大頭蛇, 但是愈看愈覺得不對(請原諒本人拍蛇資歷尚淺)~~回來才發現原來是沒拍過的台灣鈍頭蛇~~耶~~跟之前拍過的泰雅鈍頭蛇不一樣的是~~台灣鈍頭蛇的眼睛是橘紅色的~~泰雅鈍頭蛇是黃色~~而且那個橘紅色的眼睛很有趣~~有種脫窗感~~身體的顏色也比較鮮豔一些, 是深橘色的~~實際上鈍頭蛇都是慢慢的~~是很乖很可愛的蛇~~

臺灣鈍頭蛇為台灣特有種蛇類,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2000公尺之中低海拔地區。是一種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70公分,全身為黃褐色,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斜紋。牠的身體左右略為側扁,在頭頸部有W字型斑紋,眼睛較突出呈圓形,其下方有黑色斜紋,除了頭部的外型極為特殊外,臺灣鈍頭蛇是台灣的蛇類中唯一左右咽鱗不對稱的種類。主要棲息於山區較陰濕的環境,屬於行動緩慢、性情溫和、攻擊性極低的樹棲性蛇類。在夜間活動,以蛞蝓為主食。此外~~臺灣鈍頭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下卵2到9枚,仔蛇全長約13公分。(介紹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網站)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臺灣蟻蛛 Myrmarachne formosana Saito, 1933

 最近在山上拍到的, 大概0.7公分左右, 看起來就是隻螞蟻, 甚至比臭巨山蟻還小一點, 但其實他不折不扣就是隻蜘蛛, 是為跳蛛科蟻蛛屬的動物, 叫做台灣蟻蛛, 就像鹿子蛾擬態黃蜂一樣, 蟻蛛也是擬態螞蟻作為生存的方式~~這隻是雄蛛,大顎發達黑色,體色黑褐色具光澤,腹部瘦長,腹部基部細窄,後方呈葫蘆狀,末端漸尖。台灣蟻蛛一定會出現在周遭有螞蟻的地方, 所以下次在野外看到落單的螞蟻不妨仔細觀察一下, 說不定根本就不是螞蟻, 呵呵~

蜘蛛在大自然中,捕食者相當多,像鳥類、兩棲爬蟲、昆蟲等,都愛捕食蜘蛛;而螞蟻因為社會性群聚、有大顎及堅硬的外表、又會分泌蟻酸,所以除了某些特定的捕食者外,幾乎大部分的生物對螞蟻大餐都興趣缺缺。

臺灣蟻蛛 是一種迷人的物種,以其行為與螞蟻相似而聞名,這種現象稱為貝氏擬態。這種卓越的進化策略作為對捕食者的威懾,精心編織成其存活的網絡。雖然幼體主要以更小的獵物為食,但成年者在日漸成熟時會多樣化其飲食,反映出其養球策略中的技巧性轉變。它們熟練的捕食技巧結合了敏捷性,使它們成為其棲息地中出色的獵人。(資料來自網路)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林間穿梭的竹鳥(台灣棕噪鶥)_Pterorhinus poecilorhynchus(台灣特有種)

 6月下旬去了趟北橫, 在住的飯店發現一群可愛的竹鳥, 有著藍眼圈的埃及豔后鳥哈哈~~不太怕人還好我有帶小砲可以拍一下~~

竹鳥是台灣的留鳥, 棲息於低、中海拔間闊葉樹林或溪畔濃密樹叢,下層活動鳥類。臺灣特有種。生態習性:三五成群或十數隻小群活動覓食,冬季降遷,且群集隻數更多,性羞怯隱密,不擅長飛,較少振翅,以昆蟲、蛙類、小蜥蜴或植物嫩芽與漿果為食。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交配中的獨角仙_Trypoxylus dichotomus

 昨天為了測試新的燈具, 所以跑到家裡附近的大型群交派對, 來拍色情照片(誤)~~~果然一到現場, 這些熱情如火的男女早已奮不顧身地OOXX起來~~場面香豔刺激, 更有為愛爭風吃醋大打出手的畫面(這部分還沒整理要看下一篇), 不過新燈具打出來的光還是太硬了些, 可能看要從燈罩部分看怎麼DIY改善了~~嗯嗯這個獨角仙的交配大概7月底8月初就會完全結束, 有興趣現場觀賞的人要把握時間就是了~~

獨角仙(學名:Trypoxylus dichotomus ),又稱為 雙叉犀金龜,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金龜子科兜蟲亞科的甲蟲,雄性成蟲的頭部長有一支兩邊對稱、雙分叉的巨型犄角,前胸背板則有一個分叉的小胸角。主要分佈在日本本州以南、臺灣、華中、華南及朝鮮半島等地,屬於常見物種。是最具代表性的兜蟲之一。(維基百科)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美麗的台灣綠蛺蝶 Euthalia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台灣特有種)

 6月底去了趟北部山區, 在這邊有蠻多隻漂亮的台灣綠蛺蝶, 這個帶有點緞面感的深藍綠色還蠻優雅的, 又是平地見不到的物種, 就給他拍了幾張~

台灣綠蛺蝶 (蛺蝶科)展翅約85 - 98 mm,翅膀表面褐綠色,中央具米白色寬大的縱帶,翅膀腹面灰綠褐色,斑點與翅表位置同。雌雄外觀相近,雌蝶稍大。 本屬 6種,本種又稱台灣翠蛺蝶,主要分布於中海拔山區 ,成蟲出現於4 - 11 月,以6 - 7 月較多見,喜歡吸食腐果、樹液,常於山溝出沒。 幼蟲體色綠色,體背兩側有棘狀毛刺,常見停棲葉脈中肋上,偽裝的顏色與形態極佳,幼蟲寄主青剛櫟。(介紹資料來自嘎網)






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育雛中的番鵑(苦主是白額高腳蛛)_Centropus bengalensis(留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昨天的主角也會是今天的配菜~~你看咩, 這會兒昨天開心交配的白額高腳蛛今天就變成番鵑寶寶的營養午餐了, 番鵑是杜鵑科的鳥類但是不會托卵, 自己在草叢裏面育雛~~跟之前拍過的褐翅鴉鵑很像不過小一號, 在育雛期比較好拍, 親鳥會四處覓食來餵寶寶, 也會被周遭的鳥類像是白頭翁給驅趕~~這次剛好拍了個飛版可以看清楚嘴上的食物~~呵呵~~

番鵑又名小鴉鵑, 在台灣是留鳥,不會做長程遷移。~體長39cm。棲息於平原、丘陵、低海拔山區的河谷平原,喜愛芒草與灌叢雜亂交錯的平坦荒地,也包括蔗田、墓園等人為環境。有很強的地棲性,經常隱身於濃密的灌叢間地面潛行覓食,偶爾於變換位置低飛時或停棲於較高的灌叢時才會被發現。夏季羽色鮮明且活動頻繁,很容易被發現;但冬季的羽色黯淡,同時變得非常隱密,不容易被發現。飛行能力不佳,經常在穿越鄉間道路時被車撞死。(介紹資料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交配中的白額高腳蛛_Heteropoda venatoria

 又來到了我個人喜愛的交配系列, 今天這個是家庭常備, 野外也很多的喇牙, 也就是白額高腳蛛, 跟蝣蜒一樣都是蟑螂剋星, 我個人是不討厭啦, 頂多覺得有點看膩了~~不過要拍交配中的要看運氣, 畢竟這個如果娘子沒吃飽, 交配到一半老公也有機會變成晚餐的~~所以公蛛都會在背上拍打安撫母蛛, 小心翼翼~~就是你現在看到的畫面了~~交配完當然就能快跑就快跑了~~哈哈

白額高腳蛛(學名:Heteropoda venatoria),又稱狩獵高腳蛛或白額巨蟹蛛,廣東話稱為蠄蟧,臺語稱為蟧蜈(喇牙、旯犽),亦有異名岷山高腳蛛、石門高腳蛛、鱗片高腳蛛、彭氏中遁蛛等,是高腳蛛科高腳蛛屬的一種大型蜘蛛,原生於全球的熱帶地區,近代又因人為活動擴張至部分副熱帶地區,為全球分布最廣的高腳蛛科動物。常棲息於室內、外牆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可能在溫暖的美洲地區。是大型的室內蜘蛛,必要時會吐絲但不結網,是家居昆蟲蟑螂的主要天敵。




獵食紅貓(粗首鱲)的綠簑鷺_Butorides striata (過境鳥/留鳥)

 周末來溪邊拍這個不常見的綠簑鷺, 最近聽說是溪魚紅貓(粗首鱲的雄魚. 繁殖季身體會變紅, 俗稱紅貓)大量出現, 所以可以拍到綠簑鷺捕魚的畫面 ~~這次幸運拍到好幾次捕獵, 尤其這條紅貓非常大條,綠簑鷺抓到尾巴夾緊緊, 還特意讓魚掙扎了很久, 直到魚累了才換角度從頭部吞食下去~~

綠簑鷺在台灣大多為稀有過境鳥,但也已有一部分為留鳥。體型約40公分大,習慣隱蔽地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沼澤和紅木林茂密的植物從里。它們膽子非常小,一般單獨生活,有時夜行,乍看之下與普遍的夜鷺顏色類似, 但是夜鷺大概60公分, 比綠簑鷺整整大1/3, 另外綠簑鷺的眼睛是黃色的, 有別於夜鷺的綠色, 翅膀上也有特殊的紋路可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