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緋秧雞和藍喉鴝一起在新竹溪邊拍的小秧雞, 拖到現在才整理原因大概是覺得拍得不夠好~~呵呵~~但是這鳥在台灣算是非常稀有的過客, 所以還是整理記錄一下好了~~
小秧雞(中國大陸作小田雞),為秧雞科小秧雞屬的小型水鳥,分布於歐亞非大陸大部分地區、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與其鄰近島嶼。小秧雞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體型比普通秧雞和緋秧雞都小。非常的膽小又喜歡待在隱密性比較高的水邊草叢哩,加上羽毛有保護顏色,如果不是出來覓食其實很難發現。拍的時候他一度被緋秧雞追趕, 呵呵~~~
和緋秧雞和藍喉鴝一起在新竹溪邊拍的小秧雞, 拖到現在才整理原因大概是覺得拍得不夠好~~呵呵~~但是這鳥在台灣算是非常稀有的過客, 所以還是整理記錄一下好了~~
小秧雞(中國大陸作小田雞),為秧雞科小秧雞屬的小型水鳥,分布於歐亞非大陸大部分地區、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與其鄰近島嶼。小秧雞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體型比普通秧雞和緋秧雞都小。非常的膽小又喜歡待在隱密性比較高的水邊草叢哩,加上羽毛有保護顏色,如果不是出來覓食其實很難發現。拍的時候他一度被緋秧雞追趕, 呵呵~~~
周末看天氣還可以就跑去木柵拍這隻可愛的黃頭鶺鴒, 跟常見的冬候鳥黃鶺鴒不一樣, 他的頭是整個檸檬黃色的, 非常的鮮豔, 而且也很少出現在台灣, 好幾年才有一兩隻被發現~~算是稀有難見到的囉~~當然就盡量拍出他的0各種姿態, 還好當天運氣不錯, 這兩天聽說他換位置到更下游的地方去了~~
黃頭鶺鴒繁殖於歐亞大陸、中國西部,冬季會遷徙中南半島及華南沿海,飄揚過海到寶島的黃頭鶺鴒較少見,在台灣為稀有的迷鳥。,特色世雄鳥頭部及胸、腹部呈鮮黃色,背部深灰色,翼和尾部黑色;體形纖細修長,為很美麗的棲性鳥類。黃頭鶺鴒是一種纖細的鳥類,長15.5-17厘米。繁殖期的成年雄鳥背部基本上是灰色或黑色,初級飛羽上有白色,腹部和整個頭部(除了黑色的後頸)則是亮黃色。牠們亦與一般鶺鴒習性相同,棲息於沒有樹木之開曠草原,在地上步行或疾走,行走時尾羽有上下擺動習性,飛行巧妙,呈波浪狀起伏,邊飛邊鳴。(介紹資料來自網路介紹和維基百科)
赤腹山雀和青背山雀一樣, 是屬於嘴比較短的體型, 所以無法跟冠羽畫眉依樣直接從花的正面吃花蜜, 於是他們會把櫻花直接拔起, 從花蕊的底部啄開來吃, 這樣的好處是打開櫻花常常會有很小隻的蟲可以順便果腹, 壞處就是辣手摧花囉~~多來幾次櫻花會掉滿地, 哈哈~~~其實還好啦~~花謝得比他們吃得還快多了~~~話說上次去尖石鳥種來得不多, 但是來了兩隻赤腹山雀待上一會兒,就拍了它們辣手催小花花的照片, 將惡行公諸於世~~~哈哈
等那隻大鵟的時候, 旁邊的油菜花田裡不時有大捲尾在低飛鑽來鑽去找東西吃, 加減拍一下, 配著油菜花背景, 飛版也比較有趣些~~
大卷尾在台灣本島為普遍的留鳥,棲息於平原農地、丘陵及低海拔山地中較高度開發的地區。性不畏人,總是生活於人類環境附近,近年日益適應城鎮,許多個體終年生活於大都市內的公園綠地周遭。喜視野開闊的環境,以利覓食。從不進入樹林內部。多數時間停棲於電線、枝頭、建築物的突出處,伺機出擊獵食。飛行呈波浪狀,速度不快,但非常靈活。性情兇猛,會主動追擊空中飛過的猛禽,是猛禽畏懼的鳥類。繁殖期尤其兇猛,常主動攻擊經過巢邊的人畜。繁殖期以外均獨居,但食物豐盛的地域,例如農人耕耘或割草時,會群聚覓食。
拍那隻藍喉鴝的時候, 旁邊剛好有一隻緋秧雞出來吃早餐, 這鳥其實蠻隱蔽的, 上次拍普通秧雞的經驗讓我對野生秧雞看到人就驚得要死的習性相當了解, 少數的例外大概就是植物園和大安森林公園的白腹秧雞是那種被餵習慣所以一點都沒戒心的~~不過因為有保持相當距離還有可能因為餓了忙著吃所以這隻還算蠻好拍~~帶紅色的胸部在陽光下也蠻明顯的~~
緋秧雞是台灣的留鳥, 棲息於平原和低海拔各種類型的濕地,如蘆葦沼澤地、湖邊、溪流、池塘、溝渠的草叢中,或是稻田和海岸泥灘地。繁殖後的擴散也見於灌叢地帶和森林的小路邊。性獨立而膽怯,常在晨昏單獨或成對活動。遇有突發狀況,即驚恐地迅速奔跑入濃密草叢裡,很難驚飛,善游泳。飛行拍翅快速,雙腿下垂,可直接從水面或隱蔽處起飛。
自從前年第一次拍金翅雀, 這兩年的冬天似乎都有比較穩定的族群來台灣, 在苗栗的向日葵花田裏面覓食, 看他們在葵花上面吃種子, 偶爾會有傳食和爭吵的樣子也很有趣, 不過隨著向日葵收成隻候鳥也漸漸變少, 可以部分已去別區覓食, 趁還在的時候來拍個幾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