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交配中的白額高腳蛛_Heteropoda venatoria

 又來到了我個人喜愛的交配系列, 今天這個是家庭常備, 野外也很多的喇牙, 也就是白額高腳蛛, 跟蝣蜒一樣都是蟑螂剋星, 我個人是不討厭啦, 頂多覺得有點看膩了~~不過要拍交配中的要看運氣, 畢竟這個如果娘子沒吃飽, 交配到一半老公也有機會變成晚餐的~~所以公蛛都會在背上拍打安撫母蛛, 小心翼翼~~就是你現在看到的畫面了~~交配完當然就能快跑就快跑了~~哈哈

白額高腳蛛(學名:Heteropoda venatoria),又稱狩獵高腳蛛或白額巨蟹蛛,廣東話稱為蠄蟧,臺語稱為蟧蜈(喇牙、旯犽),亦有異名岷山高腳蛛、石門高腳蛛、鱗片高腳蛛、彭氏中遁蛛等,是高腳蛛科高腳蛛屬的一種大型蜘蛛,原生於全球的熱帶地區,近代又因人為活動擴張至部分副熱帶地區,為全球分布最廣的高腳蛛科動物。常棲息於室內、外牆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可能在溫暖的美洲地區。是大型的室內蜘蛛,必要時會吐絲但不結網,是家居昆蟲蟑螂的主要天敵。




獵食紅貓(粗首鱲)的綠簑鷺_Butorides striata (過境鳥/留鳥)

 周末來溪邊拍這個不常見的綠簑鷺, 最近聽說是溪魚紅貓(粗首鱲的雄魚. 繁殖季身體會變紅, 俗稱紅貓)大量出現, 所以可以拍到綠簑鷺捕魚的畫面 ~~這次幸運拍到好幾次捕獵, 尤其這條紅貓非常大條,綠簑鷺抓到尾巴夾緊緊, 還特意讓魚掙扎了很久, 直到魚累了才換角度從頭部吞食下去~~

綠簑鷺在台灣大多為稀有過境鳥,但也已有一部分為留鳥。體型約40公分大,習慣隱蔽地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邊、沼澤和紅木林茂密的植物從里。它們膽子非常小,一般單獨生活,有時夜行,乍看之下與普遍的夜鷺顏色類似, 但是夜鷺大概60公分, 比綠簑鷺整整大1/3, 另外綠簑鷺的眼睛是黃色的, 有別於夜鷺的綠色, 翅膀上也有特殊的紋路可以區別~~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交配中的黃星天牛_Psacothea hilaris hilaris

 有人說沒看過天牛交配, 你看這不是來了嗎? 不過只有這種最普的牛~~哈哈~~

黃星天牛分布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是台灣常見的天牛之一,成蟲在春、夏季出現,夜晚有趨光性,幼蟲的寄主植物為桑樹、無花果和油桐等,在樹幹中鑽洞蛀食的幼蟲會將糞便排在樹幹外。







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吃椿象的東方金腰燕(赤腰燕)_Cecropis striolata(留鳥)

來來去去的赤腰燕飛得還蠻快的, 有時也挺貼近水面和地面, 上次發現一隻停在樹枝上, 拍了照仔細看才發現他嘴裡有一隻吞到一半的黃盾背椿象,  可能是太大之了吞不太下去, 只好一邊休息一邊努力地吞~~哈哈~~加油別噎到了~

赤腰燕(2024分類有修改併入金腰燕)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海拔2,000m的梅峰山區,每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皆有固定的族群出現,而台中的科學博物館也僅在4至7月的繁殖季節較容易見到赤腰燕,很顯然有部分的島內水平及垂直遷移現象。常成群飛翔於農田、荒地、果園等開闊地上空,有時混於其它燕群中,飛行速度較慢,常短暫拍翅向上,再飄蕩下滑,追捕飛蟲為食。亦常成群蹲坐地面(以河堤最常見)或鄉間屋頂的斜面上,春季4月間曾見數百隻的大群,天黑前盤旋於乾河床上,而後集體停入高大的狼尾草中夜棲。(介紹文字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交配中的黃腹鹿子蛾 _Amata perixanthia (Hampson, 1898)

 晚上出來散步看到就拍了~~一對黃腹鹿子蛾正在熱情的交配~~哈哈~~據我小時候養蠶的經驗, 蛾的交配時間都很長, 有時候早上起床看到再交配, 放學回家它們還黏在一起.....很好奇這樣獵食者不就可以一箭雙鵰了咩~~到底是為何要搞這樣久啊~~鳥類就很快幾秒鐘就搞定了(不過一天可能會來個好幾次就是了)

黃腹鹿子蛾 (燈蛾科 / 鹿子蛾亞科) 展翅 30 - 33 mm,外觀近似狹翅鹿子蛾、黃窗鹿子蛾本種翅型較寬廣,翅端較弧圓,腹部寬肥胖,腹端黑色,前翅黑褐色翅膀中有許多透明的空窗,其中近基部第2列的2枚空窗間夾著一枚小空窗,前胸背板基部的橫紋有3-4條密集的黑色縱斑,這些特徵與狹翅鹿子蛾、黃窗鹿子蛾有別。本屬有13種,本種又稱廣鹿蛾,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日行性,喜歡訪花吸蜜。(介紹資料來自嘎嘎昆蟲網)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育雛中的栗背林鴝公鳥_Tarsiger johnstoniae (台灣特有種)

 這個季節在中高海拔山區有機會看到育雛中的栗背林鴝, 滿口的蟲準備回去餵寶寶~~這個爸爸給小孩準備的營養早餐看起來相當豐富, 有鱗翅目成蟲, 小蜘蛛和一隻食蟲虻~~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絢麗的彩虹吉丁蟲_ Chrysochroa fulgidissima (Schongerr, 1817)

很久沒有近距離看到彩虹吉丁蟲了~~上一次是在復興某咖啡館, 一隻飛到我腳邊, 不過已經快僵掉了, 這次這隻還挺完整的~~就在步道旁的欄杆上~~發現他頓感驚喜啊~~真的很久沒看到~~他的顏色隨的光線角度有些許變化, 有時候是金黃和金綠色, 有時候又是藍綠色, 拍了很多角度, 可以看出顏色的各種變化~~

彩虹吉丁蟲 (吉丁蟲科)體長 34 - 42 mm,頭部綠色,前胸背板綠色,左右各有2條紅紫色的縱帶,翅鞘綠色也有兩條紅紫色的長條紋,整體色彩十分豔麗具強烈的金屬光澤。本屬一種,網路上也有人稱牠做彩豔吉丁蟲但容易與另一種保育類妖豔吉丁蟲Buprestis mirabilis 混淆。牠有多種俗名,如五彩吉丁蟲、超艷吉丁蟲、橡樹金吉丁蟲、玉蟲等,這些都與翅鞘七彩的光澤有關。雌雄斑型近似,雌蟲體型較大,腹面雄蟲最後一節末端凹入,雌蟲則平整。本屬僅一種,為台灣最大的吉丁蟲。本科幼蟲多半以枯木、朽木為食,但有些小型的吉丁蟲食植性,如樟矮吉丁蟲、青銅矮扁吉丁蟲等。 本種成蟲出現於 5 - 9月,在山上行走常會看到牠們在空中飛行的英姿,在藍天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耀眼。 彩虹吉丁蟲很像虹彩叩頭蟲,除斑紋不同外,叩頭蟲前胸背板具側角,抓住牠的身體會叩頭,因為牠的腹面有「彈器」,能瞬間將身體彈跳到半空中逃逸;吉丁蟲前胸背板不具側角,不會叩頭也不會彈跳。(介紹資料來自嘎嘎昆蟲網)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唱歌的藪鳥(黃痣藪眉)_Liocichla steerii (臺灣特有種、第三級其他應予保育類)

在逛某農場的時候, 一隻藪鳥在我旁邊大聲地唱歌, 其實是死命的叫~哈哈~~做為紀念幫牠拍了幾張照片~~

黃痣藪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種。棲息於中海拔山區 1,000m 至2,800m 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底層的濃密 叢藪中,或林緣雜草叢生的山溝(Yen 1990)。性甚沉穩,不怕人,可近距離觀察。常三、五成小群在林緣開闊的矮叢中聒噪喧囂,或到小徑及產業道路上覓食。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低調閃耀的伊氏泡步甲_Physodera eschscholtzii

 這個遇到過幾次, 不好拍~~除了一直跑, 也很難把那個背甲的豔光四射拍出來, 背甲是紫色和橘色的, 很像有些車子會貼的變色膜, 某些角度看起來是紫色, 光打下去會變成橘色, 外緣還有一圈發亮的藍色, 很有趣, 只知道叫做伊氏泡步甲, 是步行蟲的一種, 網路上找不到任何公開的介紹資料, 超神祕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