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吃薄翅蟬的台灣葉鼻蝠_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 Kishida, 1924

 今天來點特別又有點妙的東西~~~~~

晚上在森林步道上有時候會有蝙蝠在身邊飛過, 一條路遇上幾隻是正常的~~不過這天挺特別, 一隻台灣葉鼻蝠就飛到我前面的樹藤上, 然後停了下來吊掛在那邊, 原來他抓了一隻薄翅蟬正在享用,  真的好難得的體驗~~看著他轉來轉去在那邊吃得很開心, 然後大便!!?  哈哈哈~~台灣葉鼻蝠眼睛下面那幾片其實是鼻子, 特化過變成為片狀, 也是他名字的由來, 嘴巴在更下面的位置~~~一隻蟬不到1分鐘就吃完然後高歌離席了, 我本來還想他會不來咬我讓我變成吸血鬼的說~~

台灣葉鼻蝠為台灣產翼手目中最大型的食蟲蝙蝠,體型僅次於食果性之台灣狐蝠,前臂長8.6~10.3公分,頭體長9~10.5公分,尾長約5.5~6公分,體重46~70公克。成蝠毛色為黃棕色或棕色,未成年之幼蝠則接近黑色。蝙蝠的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耳寬大,末端尖,基部具迎珠;鼻部特化呈葉狀,分成上、中、下鼻葉,上鼻葉呈橫列之三結狀突起,上具前額囊,雌雄均有,以雄蝠較發達而明顯,下鼻葉兩側各有三個側鼻葉。雌雄個體於恥丘上端均有假乳頭,又以生殖期之母蝠最明顯,可供幼蝠攀附用~(介紹資料來自台灣生命大百科)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望洋山日出_Sunrise View taken from the top of Mount Wangyang

 要拍這個日出要七早八早從床上跳起來, 然後爬山900公尺到這個平台, 對面就是太平洋,這個山也就叫做望洋山~~這裡可以看到太平洋, 層層疊的山景, 下面山谷的河流, 還有遠處的龜山島 (對的, 仔細看左上方海面有一個小島, 那個就是龜山島)

這天天氣很好但是沒有出甚麼大景, 日出前山上有薄霧, 籠罩在前方層次的山峰~~意境也是不錯的~~在日出前中後掃了3個大概150度的環景, 可以看到不同的顏色變化~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石縫裡露出頭的白腹游蛇_Trimerodytes percarinatus suriki(無毒/台灣特有亞種)

 聽說這位舊相識最近回到原棲地, 所以過來看看他, 這次巧妙地躲在石縫裡~~露出個小巧可愛的頭真是可愛極了~~不得不說這邊環境水質真的不錯, 上次大雨過後他不在, 應該是水太急所以遷移到其他比較平緩的區域, 最近下雨少, 水勢平緩也比較淺~~他又回到熟悉的獵場裡來~~

白腹游蛇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乾淨溪流之水域,是重要的溪流環境指標。只分布在清澈、水流不太湍急的溪流、河川,在台灣北部一些菰田也有分布的跡象。游泳速度快,可在水中潛水,常會潛在水中探頭出水面呼吸。這種蛇類並沒有毒性,不會隨意的咬人。主要是以河川的魚類作為主要的食物,偶爾也會吃蝦子、蝌蚪、蛙類。(維基百科)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非繁殖羽的鶴鷸_Tringa erythropus (稀有冬候鳥)

 上週跑到礁溪, 已經有一些水鳥陸續到台灣, 其中有兩隻少見的鶴鷸也在其中, 部過就算車拍也還是很遠, 這個時候的鶴鷸不是繁殖羽,  鶴鷸蠻特別的一點是繁殖季整隻都會變嘿, 變成一個雜黑色的樣貌, 跟冬天的樣貌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過在台灣不容易見到繁殖羽的鶴鷸就是了~~冬天的鶴鷸看起來很像赤足鷸, 只有一些微小的差別~~

鶴鷸分布於歐、亞、非洲,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凍原,冬季遷移至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台灣零星出現於海岸河口濕地。鶴鷸在北斯堪地那維亞和北部古北界廣泛繁殖,並遷徙至地中海、英國南部、法國、熱帶非洲和熱帶亞洲過冬。偶爾會有流浪鳥到達澳大利亞和北美洲。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東部、西至甘肅、四川、貴州、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荷蘭。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美麗碩大的紅目天蠶蛾 Antheraea formosana Sonan (台灣特有種)

 本周末上山找擬龜, 結果不意外的再度槓龜,......還好走步道的時候看到了這隻美麗的紅目天蠶蛾, 顏色是鮮艷的磚紅色, 翅面整體都十分完整, 非常大的一隻寬十幾公分的巨蛾, 整個開心讚嘆~~

紅目天蠶蛾(雌)(天蠶蛾科)展翅寬雄蛾11-15cm、雌蛾15-16cm,翅膀紅褐色,前後翅中央有一枚假眼紋,眼紋內紅褐色,上面黑色,下翅的黑斑稍大一些,前翅端至後緣有一條白色橫帶貫穿至後翅。終齡幼蟲體型圓胖,腹側上方有一白色的縱線,外觀十分可愛;成蟲出現於6月,近似種姬透目天蠶蛾體型較小,翅面的假眼紋具白邊。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山上的宮崎氏澤蟹_Geothelphusa miyazakii(台灣特有種)

 很久沒有看到宮崎氏澤蟹了~~上一次是去年, 今年在另一個步道旁邊看到一隻, 一樣是好看且特別的紫色和橘色的配色, 難怪有人稱他是台灣最美的澤蟹~~這次拍到他跑出來還揮舞了一下可愛的螯~~呵呵~~不過身上寄生的渦蟲(切頭蟲)有點多~~大家還是不要隨便碰(或是抓來吃)比較好~~

宮崎澤蟹為台灣特有種陸封性淡水蟹,晝伏夜出,夜間活動覓食。 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藻類、小型昆蟲等為食,食量較大,能每日攝食體重一半以上的食物。 螯足強壯,除用於捕食與自衛外,也常用以挖掘洞穴。 繁殖方面,雌蟹抱卵期約20天,孵化後幼蟹需水域中生活一段時間,待鰓部發育完成後方能上陸。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夜晚的白梅花蛇_Lycodon ruhstrati ruhstrati (無毒)

 夜晚在陽明山閒晃的時候拍的, 可愛的白梅花從旁邊的邊坡經過, 就幫它拍了幾張正片, 其實它們膽小又可愛 不過身上的花色卻很容易被誤認是雨傘節~~

白梅花蛇( Lycodon ruhstrati ruhstrati)屬於黃頜蛇科白環蛇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分佈於中國、台灣、越南、日本、琉球等地。在台灣中低海拔普遍常見,因為身上的黑白條紋與另一種毒蛇雨傘節相似,常被誤認為是有毒蛇類而遭到誤殺。其實兩者的花紋雖然類似,仔細分辨還是可以區分不同,其中白梅花蛇幼蛇頭部有一枚明顯的大白斑是主要特徵,也是得名的由來,不過隨著逐漸成熟,白斑轉灰變得不是這麼明顯。成體的白梅花蛇和雨傘節的區別可以從兩個地方分辨~~1是鱗片上的黑白交界, 白梅花的交界處是破碎的, 而且中間還會有灰色的區域, 雨傘節則是黑白分明的, 另一個差異是雨傘節背上有明顯的高脊線, 白梅花則沒有, 身形呈現一個比較圓潤的狀態~~

其實不管是雨傘節還是白梅花蛇, 都是個性極為膽小且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 遇到保持距離就好, 它們一看到人都會緊張地快速溜走, 不需要去打擾它更沒有必要做無謂的殺生, 尊重生命比較好~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雙線條紋天蛾 Theretra oldenlandiae (Fabricius, 1775)

陽明山閒晃的時候拍的, 風很大就看到金露花的葉子上面左搖右晃的一隻天蛾, 沒拍過的~翅背紋路還蠻有趣~大概也是擬態某種植物的葉子或是環境吧~


雙線條紋天蛾  (天蛾科/Macroglossinae 長喙天蛾亞科/條紋天蛾 屬)    展翅70-75mm,體型梭型,翅面黃褐色至灰褐色,前翅有2條一寬一細的黑褐色斜紋,端部達頂角,中室端各有一枚黑色斑點,體背中央有一條鑲白邊的縱紋。 本屬11種,本種又稱《雙線斜紋天蛾、芋雙線天蛾》  ,幼蟲寄天南星科的合果芋、芋、姑婆芋、彩葉芋、黃金葛、粗勒,茜草科的繁星花、仙丹花、梔子花,鳳仙科的非洲鳳仙花等多種植物寄主,終齡幼蟲體型碩大,黑色,胸背板兩側有2對黃色擬眼斑,腹側體節各有一枚鑲黑邊的紅色圓型擬眼紋,腹端具線狀尾突,端部白色,成蟲白天或夜晚出現,以6-10月較多見,喜歡訪花。(介紹資料來自嘎網)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清晨湖邊的褐頭花翼_Fulvetta formosana (台灣特有種)

好不容易訂到的住宿一定要努力使用, 除了半夜摸黑去拍了個日出, 拍完日出趕快下來去找早上出來覓食的鳥兒, 這會兒就在湖邊遇上了一隻可愛的大頭鳥, 褐頭花翼~~頭和身體的比例真是極品級的可愛, 也是台灣特有種~~不過小朋友有點過動, 哈哈 ~~

褐頭花翼(學名:Fulvetta formosana,中國大陸、香港作玉山雀鶥),又名紋喉雀鶥、灰頭花翼、褐頭雀鶥、臺灣雀鶥、灰頭花翼畫眉,是鸚嘴科褐鶥屬的一種鳥類。褐頭花翼為雜食性,僅分布於台灣山區的箭竹林或針葉林中,是台灣的特有種。棲息地為(亞)熱帶地區高海拔疏灌叢和亞熱帶或熱帶的山區內。主要是海拔2000—3500公尺的針葉林灌木叢、箭竹林中下層,或是落葉林的灌木叢和鄰近的低海拔山地植被生活;繁殖時會在高山中的竹林和松林下層內;在台灣北部最低可在1590公尺處發現。褐頭花翼會隨季節變換會做垂直遷徙,其飛行能力較弱,通常只做短距離的飛行。牠們主要以昆蟲等陸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但也食用植物的葉、芽、種籽,為雜食性。其族群多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不與其他鳥類混群,也不畏人。(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