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草上飛的黑腹燕鷗_Chlidonias hybrida (過境鳥/冬候鳥)

 話說槓龜的國境之南, 因為目標沒出現, 只好拍拍在遠處一直跑出來覓食的一隻黑腹燕鷗, 練習兼打發時間~~哈哈~~拜光度不錯下, 856的銳利度也OK, 照片暴力裁切了之後還可以當作紀錄~~

黑腹浮鷗在台灣是普遍的過境鳥,各地的河口、濕地或魚塭地區幾乎全年可見,但大部分地區以春天和秋天過境期所見的數量較多,夏季數量相對的較少。體型纖細,翅膀比其它燕鷗略圓短,尾羽短,分叉很淺。雌鳥體型較雄鳥小。繁殖羽前額至頭後黑色,兩頰白色,形成明顯對比。過境期間多在海邊、河口、濕地、水田或池塘上覓食~~(介紹資料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台北連下了一星期的大雨, 光復節連假躲雨躲到台中, 來蹲點拍這個台灣最大的猛禽~~熊鷹~~運氣不錯有拍到一些他從山谷昇起然後直上頭頂盤旋的畫面~~有幾度離我們這群鳥友很近~~~真的好大隻好震撼的~~~~~

熊鷹,是台灣體型最大、最神秘的一級保育類猛禽。又名鷹鵰、山熊鷹、赫氏鷹鵰、赫氏鷹鵰、亞洲鷹鵰、山地鷹鵰,是鷹科角鷹屬的猛禽,身長63至80公分,翼展140至165公分。通常分布1,000~3,000公尺左右之中高海拔原始闊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內,牠們一般會在樹上築巢,每次產卵只產下一顆卵。通常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為食。

熊鷹在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有重要意涵。如部分排灣族地區的神話傳說中,族人往生後會化身為百步蛇,百步蛇年邁凋零後身上會漸漸長出羽毛,死後化為熊鷹;排灣族群相傳熊鷹為了不讓羽毛被人類直接拔去,預知生命臨終前會以急速飛行向山壁衝撞,讓羽毛自然脫落,而非直接拔下。排灣族人頭飾上的羽飾即為貴族身份以上階級象徵,若拾獲羽毛必須將其給部落王族或貴族過目,因此規範禁獵熊鷹。(介紹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黃尾鴝母鳥的早餐_Phoenicurus auroreus (冬候鳥)

 一早溫暖的陽光, 森林步道上一隻黃尾鴝母鳥抓了一條肥大的鱗翅目幼蟲當早餐, 最喜歡這種開吃的畫面了~~

黃尾鴝為鶲科紅尾鴝屬下的一個種。俗名灰頂茶鴝、紅尾溜,大陸稱北紅尾鴝。全長14至15公分,公母鳥異色~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冬季遷徙至韓國、日本、中國東南沿海及台灣~~偏好開闊森林、森林邊緣和農業邊界,也常見於公園和城市花園。主要獵食昆蟲為生~~~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山中溝渠裡的長腳赤蛙_Long-legged frog_Rana longicrus (Stejneger, 1898)

 今年巡田水的時候感覺長腳赤蛙出現的頻率似乎比往年來得高一些, 相對地去年大爆發的褐樹蛙今年就比教回歸一般般的出場機率, 此消彼長似乎也是種自然界的常態~~~一個晚上拍了2~3隻長腳赤蛙, 其中一隻斑紋還蠻不明顯的~~~

長腳赤蛙全世界僅分佈於台灣及中國福建~~台灣地區零散分佈於台灣西部的中北部平地及低海拔山區,平常偶而可在草叢或闊葉林底層看到牠們,尤其越靠近繁殖期越容易見到。體長約4到6公分,身體及四肢修長,後肢尤其長,約為體長的兩倍,所以稱之為長腳赤蛙。身體為紅褐色或灰褐色,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背側褶細長而明顯。吻端尖,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形成一個黑眼罩。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體型則顯著的大於雄蛙。雄蛙沒有鳴囊,叫聲細小。繁殖期主要在十一月到二月,此時,雄蛙及雌蛙會突然大量出現在稻田、水溝、積水池、水塘附近。雄蛙喜歡在淺水域或草叢鳴叫,雄蛙沒有外鳴囊,叫聲是小聲的「波、波、波」,要靠近才聽得到。(介紹資料來自台灣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網站)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夜晚出沒的長尾鞭蠍(台灣鞭蠍、醋酸蟲、雷達蠍)_Typopeltis crucifer

 最近遇到的鞭蠍都是又大又肥美~~這隻還帶了點暗紅色~~~

鞭蠍雖然看起來有點像蠍子,但是完全是個害羞又無害的小生物。鞭蠍不是蠍子(這個很重要),是蛛型綱有鞭目,尾巴的長針沒有螫針不像蠍子會螫人,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鞭蠍白天大多躲藏在木頭或是大石塊下,夜間外出活動於地面上搜尋獵物。在防禦時會高舉腹部噴出醋酸味的液體,所以有個醋酸蟲或是臭油蟲的稱號~~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水田裡的小青足鷸(澤鷸)_Marsh Sandpiper_Tringa stagnatilis(冬候鳥/過境鳥)

 水田裡一隻小青足鷸在優雅的覓食, 同一塊水田有另一隻青足鷸, 小青足鷸的體型還不到青足鷸的2/3, 明顯的小兩號, 小青足鷸和青足鷸除了外型乍看之下有點相似之外, 是兩種不同的物種, 當然照片是看不出大小的, 可惜兩種鳥沒有同框, 要不然會很好比對一下~~~不知怎樣,  這隻小青足鷸的姿態給我有一種鳥玩具的感覺, 就是那種會往下啄的木頭玩具, 知道的就知道~~哈哈~~BJ4~

小青足鷸 ,又名澤鷸,與青足鷸相比有著較小的體型,喙直細長無上翹。小青足鷸繁殖於東歐、中亞、南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冬季遷徙至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度冬,在台灣為不普遍冬候鳥及普遍過境鳥。出現於海岸濕地,過境的數量較多。常夾雜於其它水鳥間,單獨或成群活動於河口潮間帶、沼澤、水田及鹽田,常在淺水中穩健而活潑的走動,自水面啄食。(介紹資料來自燕雀之誌&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夏末的紅圓翅鍬形蟲_Neolucanus swinhoei Bates, 1866 (台灣特有種)

 9月份數度預見的小可愛, 來都來了~~不擺拍一下怎麼可以~~

紅圓翅鍬形蟲(雄) (鍬形蟲科)體長雄31-54mm,雌 28 - 41 mm,雄蟲大顎較雌蟲稍長,內側密布5-7枚不等的小齒突排列,大型個體於大顎端有一個分叉的齒突,這種個體稀少。前胸背板寬大,側角斜切,後緣截平,翅鞘為亮麗的橙紅色或紅褐色具光澤,少數個體黑色,翅緣較另一種泥圓翅鍬形蟲寬廣且彎曲弧度較大,後腳跗節較長。 本屬為6種中最常見的種類。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白天在林下的步道、山坡或草叢容易看到,善於爬行。成蟲 4 - 11月可見,喜歡吸食青剛櫟、柑橘滲出的樹液,在北部低海拔山區數量很多,夜晚不會趨光。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頭頂飛過的花嘴鴨_Anas poecilorhyncha (冬候鳥)

 話說在國境之南的某個下午, 等的那隻鵟一次都沒有出現~~~唯一會飛到面前的只有花嘴鴨~~

花嘴鴨(斑嘴鴨)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少部分在台灣繁殖,因此全年都有紀錄,度冬族群以11月到翌年2月間的數量最高。生活在河口、池塘、沼澤地及水田。喜好大型水域以及水生植物豐富的地區。群聚性,一般以小群活動,但是單一地點數量最多約可高達數百隻之譜。覓食的方法主要是濾食水面的生物,也會在水較深的地方,將上半身潛入水中採食,而用雙足拍水以維持這個頭下尾上的姿勢。飛行有力,路徑呈直線,常常繞著適合覓食的地區飛行,以便仔細觀察環境,最後才決定是否下降活動。(介紹資料來自農業知識入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