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可愛的白腹游蛇_Trimerodytes percarinatus suriki (Maki, 1931) _(台灣特有亞種)

 今天是除夕, 明年就是蛇年, 所以今年的最後一篇就特別來貼一下去年夏天拍的白腹游蛇~~在乾淨水源的溝渠哩, 把頭伸出水面找食物的樣子~~超可愛~~完全就是迷你版的尼斯湖水怪~~呵呵~~在啪的過程裡面他還連吃了兩隻赤蛙, 不過他襲擊了安變的赤蛙後都是拖到水裡面吞食啦 ~~ 所以不是很清楚, 不過動作真是無敵精準, 我都還沒發現岸邊有蛙, 下一秒他已經咬下水去了~~厲害~~~

白腹游蛇(學名:Trimerodytes percarinatus suriki)為華游蛇在臺灣的特有亞種,棲息於臺灣中低海拔水域,首次發現於臺灣南部的瑪卡札亞札亞社(今屏東縣瑪家鄉瑪家部落),由動物學家牧茂市郎於1931年命名。亞種名「suriki」是這種蛇在瑪家的排灣語稱呼,中文名則源自牧茂取的和名「白腹水蛇」(日語:シロハラミズヘビ shirohara-mizuhebi),指其灰白色的腹部~~白腹游蛇是一種中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公尺,分布於臺灣全島15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乾淨溪流之水域。在台灣是重要的溪流環境指標。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吃果子的黃腹琉璃(母鳥)_Niltava vivida_(臺灣特有亞種/第三級保育類)

 續上一篇~~~~黃腹琉璃的母鳥羽色就差別很多了, 非常的不鮮艷~~所以大部分時候都比較優先拍公鳥哈哈~~~不過也是加減拍了幾張飛版, 畢竟本人技巧還有待練習, 能拍到就很開心了~~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吃果子的黃腹琉璃(公鳥)_Niltava vivida_(臺灣特有亞種/第三級保育類)

 上週起了個早去拍這個黃腹琉璃, 山桐子的果實成熟, 鳥絡繹不絕的來吃, 不過當天拍攝的人爆多好像有一整團的人來拍, 只好站在比較遠的位置, 呵呵~~這次想拍些飛版才發現黃腹琉璃真是不好拍, 起飛前是沒有預備動作的, 只能憑感覺預測他會去吃哪一枝的果子然後碰運氣了哈哈~~拍了一早上沒成功多少張~~

黃腹琉璃黃腹仙鶲在台灣為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體長約16cm,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喙黑色,虹膜褐色,背面為靛藍色,頭、腰、尾上覆羽顏色較濃艷~棲息於台灣海拔1,000m至2,400m之間的山區,冬季可降遷至海拔300m左右的山區~~喜愛闊葉樹林的中上層,甚少停棲於針葉樹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領域性明顯。常停棲於森林邊緣枝椏上,飛行時通常不做長距離移動~~(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神出鬼沒的白喉笑鶇_白 Garrulax albogularis (台灣特有種)

 放假跑來新店山區這邊, 有一群白喉笑鶇會一起出沒, 只是時間點有點難抓, 白喉笑鶇是群聚型的鳥類, 一出現大多都是一整群20~30隻以上, 但是就跟風一樣過境而去, 可能相遇就幾分鐘而已, 整群走後可能要等數小時才出現, 或者今天就不來了從旁邊繞過也可能, 習慣在森林樹底下跳躍找東西吃的它們, 拍起來也有點難度~~這次在快接近中午的時候遇上, 還好有拍到一些, 真的很看運氣的~~呵呵~~~不過那個栗子色的頭和白色的胸部還是蠻有特色的~~叫聲也很有趣~~

白喉笑鶇又稱大白喉眉,白喉噪眉,台灣白喉噪眉, 現以歸類為台灣特有種鳥類~~體型屬中型,全長約28CM。雌雄鳥特徵無差異。頭頂栗褐色,背部大致為橄褐色。胸部有一黃褐色橫帶,喉至上胸部為最顯眼的純白色,非常醒目。棲息於平地至海拔2,500公尺之間的闊葉樹林,或溪畔較濃密竹林及草叢環境中,特別在500至1,500公尺之次生林及闊葉林最常見。性羞怯喜隱密,不擅飛行,幾乎很少振翅。叫聲相當特殊宏亮,極吸引人注意,如人類大笑"嘿嘿嘿"的叫聲。以昆蟲、蛙類、小蜥蜴或植物嫩芽、漿果為食。(台灣國家公園網站)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鮮豔閃亮的蒼翡翠_Halcyon smyrnensis (金門留鳥)

 金門拍的蒼翡翠, 好像上次貼完動態就忘記整理了哈哈~~陽光下的羽色真的很鮮豔, 就是個性有點刁鑽, 跟他玩了兩個早上的捉迷藏, 就是神出鬼沒不給人靠近, 呵呵~~

蒼翡翠(學名:Halcyon smyrnensis)又名白胸翡翠,也叫白喉翡翠,廣泛分布於亞洲,從西奈半島向東延伸至印度次大陸、中國及印尼。這種翠鳥在大部分的分布區域內都是留鳥,儘管某些族群可能會進行短距離的移動。牠們經常出現在遠離水源的地方,捕食各種獵物,包括小型爬行動物、兩棲動物、螃蟹、小型囓齒類動物,甚至是鳥類。繁殖季節時,牠們會在早晨從顯眼的棲地(如城市區域的建築物頂端或電線上)大聲鳴叫。(維基百科)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模樣特別的玉頸鴉_Corvus pectoralis(金門留鳥)

 金門偶一種在台灣沒看過的烏鴉, 不是全黑的, 比喜鵲還大一點, 像是帶了個白色花圈在身上非常有趣~~牠的數量雖然在金門看起來不少, 不過全世界分布只在華南一帶, 是很特別的烏鴉~~

玉頸鴉體長約48公分。除後頸至上背、頸側至下胸的U型胸環為白色外,其餘全身黑色,而有藍光澤;嘴、腳黑色。 在台灣牠們是罕見的 鳥類。常小群或大群出現在平地的垃圾堆、農耕地、樹林、或其他空曠地活動;雜食性,以昆蟲、植物種子,果實、腐肉、食餘為食;於地面步行覓食,會以嘴喙翻攪鬆土覓食;巢大型,築於大頂,以樹枝為巢材;鳴聲是粗啞大聲~~(介紹資料來自金門國家公園網站)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海岸森林的栗腹藍磯鶇_Monticola solitarius (冬候鳥/少數留鳥)

 本來想去海邊防風林賭賭運氣看有沒有遇到過境鳥之類的, 結果大概時機不湊巧, 只有這隻栗腹藍磯鶇和黃尾鴝母鳥, 而且這兩種鳥似乎天生就不對盤, 只要黃尾鴝出現在地盤上, 藍磯鶇一定會去追趕他~~不過這隻公藍磯鶇也太肥美了吧, 其他地方看到的怎麼不是這樣~~吃太好了嗎?

藍磯鶇在台灣有少量的留鳥族群,春夏繁殖後或有短距離的降遷。而大部分的藍磯鶇族群則為北方前來度冬的普遍冬候鳥。藍磯鶇在開放的山地區域繁殖,牠們在岩石洞穴和牆壁上築巢,通常產下3-5枚蛋。藍磯鶇是雜食性的,除了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外,還吃多種漿果和種子。









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起飛的蠣鴴_Eurasian Oystercatcher (金門留鳥&冬候鳥)

 這次在金門浯江口比較靠海的潮間帶順利拍到這個沒拍過的蠣鴴, 本來有4隻在海岸邊休息,旁邊還有一大群東方環頸鴴, 隨著漲潮慢慢的海水淹到腳上, 蠣鴴就起飛往岸邊去了, 運氣不錯有拍到其中一隻的飛版, 開心~~~

蠣鴴又名蠣鷸,為蠣鷸科蠣鷸屬的鳥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波羅的海。牠擁有鮮明的黑白羽毛、長而筆直的橙紅色喙、紅色的眼睛和相對短的暗粉紅色腿。雌雄外觀相似,但雌鳥的喙比雄鳥稍長。以石蚵、貝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為金門的留鳥或冬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