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紅斑蛇的晚餐時間(苦主是盤古蟾蜍)_:Lycodon rufozonatus (CANTOR, 1842)

 關於那個陪紅斑吃晚餐, 嗯嗯晚餐就是這個~~肥美的紅斑吃肥滋滋的盤古蟾蜍, 盤古抵抗的時候會把自己吸滿氣膨脹起來, 不過天敵就是天敵, 紅斑直接撐開自己硬是一口一口吞下去~~然後吃完了居然高歌離席, 一溜煙閃到水裡去躲在岸邊草叢底下了~~完全不管我這個陪吃的~~

紅斑蛇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是低海拔最常見的蛇類之一。最大全長約120公分。主要特徵為頭部有箭矢狀黑斑,背部底色以紅棕色或暗紅色為主,由頸部開始至尾部有許多黑色橫斑平行排列,因為紅黑相間的鮮艷體色,讓許多人誤把牠當成毒蛇,而有「紅色雨傘節」的訛稱。喜歡捕食蟾蜍,受驚擾時常會由肛門腺排出極為腥臭的分秘物來禦敵。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大屯山系的翡翠樹蛙_Zhangixalus prasinatus (Mou, Risch, & Lue, 1983)(台灣特有種/第三級保育類)

 從來沒有在陽明山和大屯山系看到翡翠樹蛙, 這次居然就發現一隻就在涼亭外面的樹上, 掛在那邊是在乘涼嗎? 真是太神奇了, 不過100公尺外的樹上就有隻大頭蛇說~~呵呵~~不知道會不會被吃掉~~不過坐在涼亭上休息吹風抬頭賞樹蛙感覺還不錯說~~止不過他有點懶, 不唱歌也不動就是了~~







楊柳颱風來臨時的夕陽_The city sunset scene when Typhoon Yangliu arrives

 很久沒有在這個地方拍夕陽了, 今天颱風來天空出了景, 趕快趁下班前來拍了一下~~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台灣鈍雜姬蜂 Amblyjoppa annulitarsis horishanus (Matsumura, 1912)

 話說上次在山上陪紅斑吃晚餐, 紅斑吃飽溜走之後沒找到目標只好回程~~慢慢走回停車場的路上在樹葉上發現一隻相當具有存在感的大姬蜂, 黑白相間的配色之前完全沒見過, 翅膀看起來是黑色但燈打下去其實是很深的藍色, 就在步道旁邊的樹葉上睡覺所以很好拍~~查了一下是台灣鈍雜姬蜂, 但是除了外型描述之外完全沒有資料, 哈哈~~鈍雜姬蜂屬 (Amblyjoppa Cameron, 1902) 是一類以鱗翅目天蛾科為寄主的大型姬蜂,體長超過1.5公分,這隻蠻大的應該有2.5cm 左右~~會下蛋寄生老熟的天蛾幼蟲,就是那種肥嘟嘟還有兩個假眼的可愛肥蟲~~其後羽化成蟲咬開寄主蛹而出, 就是把肥蟲吃空再跑出來的寄生型蜂類。

台灣鈍雜姬蜂 (姬蜂科/Ichneumoninae姬蜂亞科)  中大型,體背黑色,觸角中間具白斑,中胸盾片側緣具白色條紋,上方有2枚白色的縱斑,小盾板白色,各腳黑色,後腳腿、脛節具白、黑相間的斑紋。(介紹資料來自嘎網)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少見的高山粉蝶 Aporia agathon moltrechti (Oberthür, 1909)

 7月份上山的時候, 在平元林道附近發現了許多的高山粉蝶正在飛舞, 也是平地看不太到的季節限定蝴蝶, 8月份再去已不見蹤影, 一年一代的高山蝴蝶果然是要看運氣與實績來欣賞的~~呵呵~~

高山粉蝶  (粉蝶科 / 絹粉蝶屬) 展翅約60mm,翅面底色黑色,前翅有3列白斑,近基部有2條長斑,後翅斑黃色呈放射狀,翅腹面斑型近似前翅,近基部有一枚醒目的黃色圓斑,近基部及外緣的斑較大。雌、雄斑型近似,雌蝶顏色較淡。 本屬3種,本種又稱流星絹粉蝶、高山絹粉蝶、完善絹粉蝶 等,與近似種相較本種近外緣的黃色斑較發達,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幼蟲以玉山小蘗、十大功勞寄主,一年發生一代,成蟲7-10月出現,常見於冇骨消上吸食花蜜(介紹資料來自嘎網)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高山上吃小蚜蟲的火冠戴菊_ Regulus goodfellowi(台灣特有種)

 夏天淡得不得了的鳥季,只好想辦法上高山來看可愛的朋友,這次很難得有拍到一隻公鳥正在吃綠色蚜蟲的畫面,因為這蚜蟲只在針葉的杉樹上出現,所以火冠戴菊出現幾乎都在冷杉上出現,除非剛好經過~~~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羽化中的無霸勾蜓 Anotogaster sieboldii (Selys, 1854) [保育類]

 晚上出來閒晃的時候看到的. 一隻無霸勾蜓正在水生植物的葉面上破殼羽化, 躬逢其盛實在好運, 然後到旁邊跟紅斑聊完天回來再拍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到他已經開始拉長腹部, 到早上應該就可以飛行開始另一段的生命週期了~~附近剛好有一隻正在睡覺的成蟲, 拍一下放在一起比對, 完成體的眼睛會變成綠色的~~~(個人觀察判斷, 因為作者我本人不求甚解非常糟糕, 如有錯誤請鞭小力一點)

無霸勾蜓( (勾蜓科)體長 90-115mm,雄蟲,複眼綠色,合胸黑色,合胸側視有2條粗廣的黃帶,腹部黑色10節,第 2 - 9各節 中央有黃斑,第9節黃斑較小部明顯;雌雄外觀近似但雌蟲體型較大,翅基褐色,腹部黃斑較發達,第8節以下有長箭狀的產卵管。 

本種為保育類昆蟲但數量與分布普遍,主要於台灣北、中及東部山區,成蟲5-10月間出現,常見於溪流、溝渠等水域附近活動,雄蟲領域性強,常於某一路段來回巡戈,若有其他不速之客入侵就會被軀趕。雌蟲以插秧方式於隱密的淺水泥沙地或砂礫地產卵,卵插藏在泥沙中,在沒有人為干擾下可連續產卵200次之多。

 本種為台灣最大型的種類,稱得上是蜻蜓中的巨無霸。飛行速度更是昆蟲之最,我們知道天蛾擅飛,時速有40-50公里,但蜻蜓可飆出50-100公里的速度,而無霸蜻蜓更是蜻蜓中的飛行的佼佼者。(介紹資料來自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