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交配中的皮竹節蟲_Phraortes sp.

 兩隻蠻大隻的皮竹節蟲 (老實說很多竹節蟲都長得差不多, 哈哈~~我有辨識困難) 就在姑婆芋葉子的底下偷來暗去, 嗯嗯~~反正很少看到本人還是給他拍了一下~~

皮竹節蟲屬Phraortes sp. (長角棒䗛科/皮竹節蟲屬)   雄蟲體長63-79mm,雌蟲90-105mm,雄蟲體色棕褐色至黃褐色,觸角長於前足,胸部背板兩側有黑色條紋,下生殖片末端內凹呈W字形(末端微開叉),尾毛彎曲。雌蟲體色綠色或褐色,頭頂有或無刺,觸角長於前足,中胸背板有細微顆粒狀突起。腹部第7節中突向後扁平狀,下生殖片從側面看略呈鈍三角形,只有一端角突起,尾毛短,直或微彎。 本屬3種,本種食草為杜鵑、南美朱槿、木槿、長梗紫麻等多種植物,紀錄於低中海拔山區,數量很多。(資料來自嘎網)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育雛中的金翼白眉_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 (台灣特有種)

 除了青背山雀育雛, 這次也拍到金翼白眉叼著滿口食物要回巢餵寶寶, 不過巢位隱蔽拍不到, 滿嘴都是蟲的親鳥還在繼續抓蟲, 這次除了各種麟翅目幼蟲還包括蜘蛛, 寶寶的食物真是多樣~~

台灣噪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種。棲息於高山海拔 2,300m 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至林線以下針葉樹林的底層灌叢,亦常見於山路小徑和登山小屋旁的垃圾堆。 寒冬時會向下遷移至海拔1,500m 的山區越冬。大多以成對活動,即使在非繁殖期亦然~(農業知識入口網)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美麗的紅竹蛇_Oreocryptophis porphyraceus kawakamii (OSHIMA , 1910)

 上周末晚上去陽明山閒晃, 結果巧遇了台灣4大美蛇的紅竹蛇, 真的既溫馴又漂亮~~-而且沒有毒~~在沒甚麼干擾的夜晚幫他拍了幾張沙龍照~~呵呵~~

紅竹蛇是一種中型蛇類,最大全長可達150公分,在紅或紅棕色的身體上,有數個規則分布的黑色寬環帶。在頭部,頭頂上有一條黑色縱帶,頭側面有黑色縱帶從瞳孔向後延伸至頸部的第一個環帶。出生幼體的身上,黑色的環帶最為明顯,而後,此一特徵隨著成長而逐漸模糊。紅竹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下卵3到7枚,初生仔蛇全長約33公分。

紅竹蛇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20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地區。此外,亦分布於中國南部及貴州、寮國、越南北邊。棲地型態為中低海拔山區或開墾地,也常常於公路沿線觀察到其蹤跡。性情溫馴的紅竹蛇屬於夜間活動的蛇類,主要以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介紹資料來自台灣蛇類快速辨別圖鑑)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吸食蓮霧果實的黑點灰帶副巾裳蛾_Parallelia stuposa (Fabricius, 1794)

 最近本人晚上散步的後山小步道, 沿路上的蓮霧樹都在結果, 大概因為舊步道旁邊的沒有施肥所以果子很小, 不過因為落果很多且開始腐爛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蛾類來吃自助餐~~上次散步的時候拍了幾種, 意外發現裡面有一隻稀有的黑點灰帶副巾裳蛾說~~翅膀的紋路還頗美的~~

黑點灰帶副巾裳蛾 (裳夜蛾亞科)  展翅46-49mm,型態近似頗多,翅中央具一條白色寬橫帶貫穿,與近似種相較,本種前翅端部有2個一大一小的黑色斑點比鄰,後列的橫帶下緣具凹凸狀彎曲。 本屬3種,本種紀錄於低中海拔山區,白天常見躲藏於草叢背面,夜晚會趨光,稀有。(介紹資料來自嘎網)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大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maxinus vendli Dudich, 1923

 夜晚在陽明山上看到的, 儘管外殼略微經受風霜, 但是摸起來感受到還是非常強壯的鍬形蟲一隻, 查了一下可能是大圓翅鍬形蟲的雌蟲~~~

大圓翅鍬形蟲(鍬形蟲科) 體長 雄 40 - 68 mm,雌 40 - 48 mm,體色黑褐色具 光澤,雄蟲大顎較長,尖端向內彎曲具3-4枚小齒突,大顎上方還有2枚向上的齒突,小型個體較不明顯。 雌、雄蟲眼緣都突起尖銳,前胸背板下緣兩側具弧形凹 陷,外觀近似鬼豔鍬但本種體色不全黑。雌蟲大顎較短,內側只有3枚齒突。(資料取自嘎網)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海邊岩岸的蒼燕鷗 (黑井燕鷗) Black-naped Tern_Sterna sumatrana (夏候鳥)

 每年這個季節, 都有一群蒼燕鷗到宜蘭的海岸邊的礁石上孵育寶寶~~白色的身影映照在深藍色的海水上面非常的優雅漂亮~~

蒼燕鷗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熱帶地區海域及海島周遭。共2種亞種,其中臺灣可見 S. s. sumatrana,主要分布於印度洋東部、太平洋西部及澳洲北部。在臺灣為夏候鳥。常於近海、沿岸、島礁活動。體型約33-35公分,翼展約66公分,重量約97-120克。眼、嘴喙、足皆黑色,嘴尖略白。黑色過眼線往後延伸至枕部。全身大體為白色。

主要覓食小型魚類。繁殖期主要為4-8月,繁殖時會形成小群的巢區,較常位在島嶼周邊,並直接在岩石、沙灘上產蛋,巢位間距約5公尺。窩卵數每巢1-2枚卵,偶可3枚。卵外觀乳白色,帶有不規則深淺色斑紋。親鳥輪流孵卵,約20-27天孵化。(資料來自海洋環保署官網)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育雛中的榮艾普蛛 Epeus glorius Zabka, 1985

 作為普遍型的跳蛛, 榮艾普蛛的公蛛還蠻有特色的, 母蛛相對地就低調很多~~這次剛好在葉子背面發現一隻母蛛, 用蜘蛛絲編了一個薄薄的網, 將剛孵化不久的孩子藏在裡面, 而遇到危險的時候自己也會一起躲進去, 外面的敵人看不到, 不過這個對於很飢餓的綠繡眼是沒用的, 我看過綠繡眼啄開這種隱蔽的網交裡面的好料一次吃光~~呵呵~~正所謂一物剋一物~~

榮艾普蛛(蠅虎科 / 艾普蛛屬) 體長3.6-7.8mm,體型瘦長,雄蛛較小,雌蛛體色綠色,頭胸背板綠色,眼域區域黃白色,腹背中央左右各有3-4枚黃白色斑紋縱向排列,各斑分離,各步足淡綠色或透明,步足端部有不明顯的紫黑色斑。雄蛛體型瘦窄,體色較暗,未熟雄蛛斑型、顏色較似雌蛛,成熟雄蛛腹部黑色,有2-3對白色斑,觸肢端部膨大,各足黑色。 本屬3種,本種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體色多變,為常見的種類,棲息低矮樹林或草叢,常見於蕨葉葉下躲藏。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育雛中的青背山雀_Parus monticolus(臺灣特有亞種/第三級保育類)

夏季是鳥類育雛時期, 海拔接近2000的枯樹幹的樹洞中, 青背山雀正在育雛, 由於地形的關係, 嘴上銜著食物 (鱗翅目幼蟲)的青背山雀親鳥會再回到樹洞的時候先在左邊的纜線上面停留, 所以這個部分比較好拍, 不過因為洞口是朝下的所以看不到幼鳥, 連帶親鳥飛離洞口的時機也很不好抓, 往往一看到親鳥就馬上飛出, 哈哈~~所幸還是矇到了2張, 算是運氣不錯~~~

青背山雀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部分個體在冬天有降遷現象。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闊葉樹林中。可見單獨或成對在枝葉間覓食,也可見成小群活動,會利用森林、庭園或耕作區,並常與紅頭長尾山雀、冠羽鳳鶥、煤山雀和台灣戴菊等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冬季有降遷現象,有時甚至會到低海拔平原度冬,春季才漸漸移棲至高山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