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防治型昆蟲_草蛉(娜草蛉屬) Apochrysa lutea

 陽明山區閒晃的時候拍的, 有著透明薄翅的美麗昆蟲~~草蛉, 牠的幼蟲是看起來完全不一樣的蚜獅, 也就是吃蚜蟲而且會把小雜物和小昆蟲屍體碎屑堆在自己背上, 然後看起來完全不知道是甚麼樣子的一種小蟲, 有興趣可以google 一下, 草蛉也是農民用來防止作物被芽蟲吃掉所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用來抑制柑橘、番茄、玉米, 草莓……等作物上的害蟲發生。下次看到幼蟲再拍一些照片好了,  要拍好難度比較高就是了~~~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懶懶的黑尾鷗_Larus crassirostris (不普遍冬候鳥)

 






上週去拍水鳥的地方有一隻黑尾鷗, 這鳥這兩年很常上新聞是因偉有一隻黑尾鷗脖子上討了一個黑色的橡膠廢棄物, 隨著新聞的推播讓人們更加注意海廢的問題~~我來拍的這天這隻海鷗就懶懶的, 偶爾走幾步吃點東西, 大多都在沙灘上發呆和睡覺~~好讓人羨慕的優閒感呢~~

黑尾鷗是一種中型海鷗,身長大概45公分,翼展大概126至128公分。這種雀鳥聚居於東亞地區,當中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和韓國,也會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東北部分一帶漂泊。 

羽翼沒成的黑尾鷗 黑尾鷗長有黃色的腳,鳥喙末端上有紅色的斑點,繼以黑色環帶,腰尾白,冬季頭頂及頸背具深色斑。幼鳥多沾褐,臉部色淺,嘴粉紅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豐盛達至成長期。顧名思義,黑尾鷗擁有一條黑色的尾巴。牠們會發出像貓叫的哀怨叫聲,所以在日本被稱作「海貓」,在韓國則為「貓鷗」。 黑尾鷗的主要食糧為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海產與其內臟。牠們經常跟著船隻與漁艇覓食,也會從其他海鳥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鷗會連群結隊地築巢,在六月上旬會生兩至三隻蛋,孵卵期為二十四天。(維基百科)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抓到很小隻魚的普通翠鳥先生_Common kingfisher_Alcedo atthis

 很久沒拍翠鳥, 遇上一隻好拍的, 但是衝水抓魚的方向就不是往我這邊, 呵呵~~下次再來碰運氣~~只有拍到幾張飛版也是不錯啦~~對自己千萬不要太高標準, 這樣才會活得輕鬆愉快~~~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飛吧小啄木_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上次拍了小啄木育雛, 寶寶已經差不多可以離巢了~~~想說過兩天來拍離巢, 結果就地震了, 再去看樹已經歪, 鳥去巢空, 只能想說應該都已經離巢自由自在的飛往他處~~~放上這次拍的最後幾張, 親鳥餵食完後飛離的畫面~~難得也拍了個飛版~~哈哈哈~~~







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交配中的白尾八哥(爪哇八哥)_Acridotheres javanicus (外來種)(連續動作)

 不過是經過公園前面的停車場, 沒想到竟然就在我眼前上演了活生生的春宮秀, 就是完全不管我老人家會不會長針眼就是了, 簡直是令人咋舌!!!~~ 令人髮指!!!~~~ 令人吮指回味!? (咦?) 一定要把你們的樣子公諸於世~~~~嗯~~這個~~話說本超級業餘生態攝影師今天怎麼變成好像狗仔隊了~~

白尾八哥,為八哥科八哥屬下的一個種。產地原為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屬於台灣外來入侵種生物,據推測為人為引進飼養。 在台灣沒有天敵,連鳳頭蒼鷹都敵不過牠們, 性情非常的兇悍,常常成群覓食,吃東西時不准其他鳥類靠近,搶食物也搶不過他們,繁衍非常快速,使台灣原生種八哥的生存受到威脅。 在其它資料更指出牠們的食物來源除了穀物、昆蟲、小型爬蟲動物外,對於台灣的原種幼鳥、小型鳥,如麻雀,會直接攻擊捕食,對於未孵化的鳥蛋也不放過,造成台灣生態的嚴重浩劫......

















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虎斑蟹蛛 Tmarus shimojanai獵殺臭巨山蟻 Camponotus habereri Forel, 1911

 難得拍到了虎斑蟹蛛獵殺臭巨山蟻的畫面,  應該是虎斑蟹蛛從背後偷襲這隻體型跟他一樣大的對手, 不過應該一咬到就癱瘓了, 臭巨沒甚麼機會反抗~~可惜沒有拍好, 那條絲是他的逃跑路線, 然後一路都沒有正確對到焦, 大概只有第一張比較準焦一點, 呵呵~~~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沙灘上的反嘴鷸_Terek Sandpiper (不普遍過境鳥)

周末去了趟海邊濕地,拍到了幾種可愛的小水鳥, 這個是不太常見的反嘴鷸, 會用翹翹的嘴伸進泥沙地挖出小螃蟹來吃, 等了很久才拍到吃螃蟹的照片, 雖然在熱擾效應下沒有非常清楚就是了~~~

反嘴鷸又名翹嘴鷸(學名:Xenus cinereus):是鴴形目、鷸科的小型涉禽,體長22-25釐米。嘴長而尖,明顯的向上翹,基部黃色,尖端黑色。夏季上體灰褐色,具細窄的黑色羽幹紋;頦、腹肩部黑色羽軸紋較寬,在兩肩形成一條顯著的黑色縱帶。下體白色,頸端的胸側具黑褐色縱紋。冬季肩部無黑褐色縱帶,頸側、胸側斑紋不明顯,飛翔時明顯可見次級飛羽白色末端形成的寬闊翅斑。虹膜褐色,嘴橙黃色,尖端黑色。腳較短,橙黃色。

棲息和活動於北極凍原和凍原森林地帶的河流、湖泊和水塘岸邊,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於沿海海岸、島嶼、海灘礁石、河口沙灘和泥地上。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行走迅速,常在水邊淺水處或沙灘上邊走邊覓食。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和昆蟲幼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越冬於東非、波斯灣、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台灣。遷徙期間見於中國吉林、遼寧、河北東部沿海和新疆天山,南至海南島一帶。(介紹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吃魚的小白鷺_Egretta garzetta (連續動作)

 閒晃的時候看到一隻小白鷺有著要捕魚的姿態, 就準備好相機, 連拍了這一個抓魚吃的過程, 捕食過程非常快就只有幾秒鐘, 苦主是一隻外來種小吳郭魚, 仔細看鷺科的鳥抓魚, 無論是在水中抓起的於是什麼角度, 抓到後一定會調整成由魚頭的方向吞下去, 以避免被魚鰓和背鰭刺傷, 這隻小白鷺也是, 在嘴上調整了2次角度才吞下去~~

小白鷺在台灣全年普遍可見,有夏候鳥、冬候鳥及過境鳥,是否有留鳥則不詳。冬候鳥包括在日本及華北繁殖的個體,在台灣繁殖的個體有相當數量到南洋菲律賓群島度冬~~